去疆界化!邁向更自由空間設計(二)上輯
水相設計李智翔總監 X 合風蒼飛設計張育睿總監
我們不做太過直接、白話的設計X用空間形式改變生活的理念
近幾年TID不斷提到如何去疆界,空間不再有固定定義,而是要打造一個更自由的空間概念。我們邀請到李智翔、張育睿設計總監以他們的設計作品為例,談去疆界的意義是什麼?作品的設計理念,以及如何達到去疆界化。本文由設計白天鵝專案經理 Emma訪問、編輯、撰寫
Emma:您的學習歷程受到哪些文化、作品風格啟發,給您的設計帶來什麼影響?
李—我們喜歡做的是neutral、中庸一點的東西
我在美國留學基本在紐約念書,在學習階段受到Philip Johnson、Frank Lloyd Wright的建築和美國當代建築師的影響,有一個暑假去哥本哈根大學做建築研究的想法和課程,類似交換學生,在丹麥、瑞典、芬蘭做了很多fieldtrip ,那邊是比較斯堪地半島的風格,參觀Alvar Aalto很多建築體,跟地景、跟自然環境結合,天人合一的想法,利用基本、在地材質,不刻意表現某種形體的力道,我們現在的一些作品從中得到靈感。
我們喜歡做的是neutral、中庸一點的東西,意思是我們不做太一目瞭然,太過直接、白話的設計,希望做的是體驗,在空間經過一段時間累積後,可能自己找到自己的答案,對空間有不同解讀,我們也不希望做得太文言文,讓消費者沒法體驗空間帶來的感動和沉澱。
張—有句話叫大巧不工,不要把造型或風格做得太精緻
我主要受東方文化,台灣建築和日本建築文化的啟發和影響。東方跟西方不同,主要談庭園、留白和自然。建築對我來說,是人類看待自然的方式,西方的建築文化是石頭的文化,用石頭去蓋一棟房子,意指對應自然、阻隔用的是石頭。而東方看待自然的方式比較不一樣,用的是木頭,比較強調穿透感、留白。
東方文化對我設計的影響很大,我很喜歡讀老莊思想,以造型學來看,有句話叫大巧不工,不要把造型或風格做得太精緻,反而像日本的wabi-sabi侘寂,就會營造出很自然的風格,有別於其他精工的方式,這是東方文化帶給我的啟發。
Emma:現代人的生活模式會受制於現今住宅講求經濟、效率的制式空間,去疆界化就是要打破制式的空間格局,請問您第一件去疆界化的作品怎麼開始的?
李— 必要性的浪費,需要釋放多一點空間,才得到居住空間的滿足
關於去疆界化的定義,去疆界化是跟全球接軌呢?是沒有任何地域屬性文化牽絆?還是對於空間的解讀?如果狹義定義為室內空間的流動性不同於一般制式平面lay out佈局的話,其實去疆界化不是最近提出的議題,柯比意提出自由主義的一些精神、自由平面的lay out,家具、牆體的佈局是不受拘束的,對於室外和室內的一些連接,透過一些水平開窗、流動性質的平面,去達到人在裡面最好的使用環境,而不是刻意像台灣很多房子的操作手法,受限於空間拘束,所有的居室都要面窗,都佔據了一個最好的區塊。
我們有一個作品叫「自由平面」,是在至善路的一個別墅案,在這個空間裡,我們所謂去疆界化的一個定義是什麼,我希望模糊室內和室外的差距,這個案子的landscape或戶外的一些景色,我覺得可以融入室內,希望室內室外之間的關係比較曖昧,沒有這麼直接,沒有明顯框架去界定屬於室內還是室外,室外的景可以帶到室內。
(設計公司:水相設計→ 立即諮詢聯繫 https://forms.gle/1EWBbGXuHA5UDYE16)
在這個案子不管是地坪的延伸,我們都希望延續到室外,跟我的landscape、景觀的空間達成一致性。開窗的一些大小,我們希望盡力滿足最大開窗面積,把畫作般的景色融入室內,沒有太多的一些界定,窗邊的一些界定行為,不單純只是我臥室的窗戶一定要什麼開窗的模式去界定之間的關係,像在二樓留了一個非常大的走道,這走道的佈局我們把它定義成必要性的浪費,釋放出一些空間。
我最近看的一本書是韓良露寫的《露水京都》,裡面一句話我覺得滿有趣:「有空才有間。」需要釋放多一點的空間出來,你才得到居住空間的滿足,營造居家戲劇張力,和對空間的一種想像。
張—讓人在室內感覺像在室外,室外感覺像室內,彼此界線是模糊曖昧的
去疆界化探討人在空間裡面的心境,雖然處在室內,坐在客廳對面是一堵牆,跟可以看到室外、視線可以延伸,心境會不一樣。
我們第一件案子是一個東海老屋,條件很好,有一個三面的環狀庭園。過去常會把庭院加蓋出去,我們試著去疆界化,把室內室外的疆界突破,讓人在室內感覺像在室外,室外感覺像室內,彼此界線是模糊曖昧的,台灣房子早期有很多加蓋,有很多牆面和鐵皮,把所有東西拉掉以後,讓庭院適度進到室內,可以讓視覺畫面、風跟光進來,很好的改善老屋幽閉的狀況,從這案子開始,我們常在做去疆界化的案子。我們常把餐廳、客廳、書房三個空間完全設計在一起,是連通的空間,甚至連玻璃隔間都沒有。
去疆界化不是把所有窗戶打到最開,PM2.5超標時不能這樣做,會變成人體清淨機。就我們的實驗結果,空氣流動反而是更好的溼度解決方式。業主給我們的回饋,濕度平均可以降3-5%,濕度會改善,體感溫度會改善。
Emma:去疆界化消除制式空間,會導致個人的私有空間被壓縮嗎?對個人生活會產生什麼影響?
李—不是要顛覆所有機能,而是要釋放某些空間出來,讓人得到某些滿足
((設計公司:水相設計→ 立即諮詢聯繫 https://forms.gle/1EWBbGXuHA5UDYE16)
對於基地釋放一些比較看不到的空間,比如一個居室要多大的書桌、多大的床鋪、多大的一個環境才是合適的,在一些過渡的廊道,居家最常被使用的環境,要放大到一百一、一百二、一百五以上的空間,應該純粹就案件條件來解讀。當然如果這個環境、居室的廊道採光很充足,因為有天井,廊道的比例可以再縮小,當然說他這個空間的採光不足,你可以釋放更多尺寸,讓整個空間看來不這麼壓迫。所以有沒有導致個人私有領域的壓縮,我覺得可能會發生,但還是應該就基地條件解讀,是不是可以解決這些事情。
居家環境不能顛覆,不可能房子沒有隔間,沒有開窗,或是馬桶放在居室正中央,不可能。 給業主color scheme的建議,作的是材質布局觸摸得到怎樣的觸感,空間有些材質,從眼睛就能得到質感的判斷、理解,一般居家設計手法不是要顛覆所有機能,而是要釋放某些空間出來,讓人群聚得到某些滿足,二樓廊道看似沒有任何家具,只有bench、簡單書桌,我們刻板印象,是屬於書房、休息室、一個緩衝空間、過道,可能融合這三個空間所有機能,可能透過家具擺飾、光線引導、材質布局,透過材質顏色計劃,讓他在那個環境底下,得到一些沉澱一些想像。
張—得到更多不一樣家的生活,或是共享的經驗
我們都看過空間的配置圖,主臥室配幾個房間,但我們每個人的家庭生活不一樣,價值觀也不一樣,沒辦法在同樣的平面圖和空間生活。
去疆界化的設計手法對現代人而言是很必要的,現代人空間坪數比較小,去疆界化是可以改善生活品質的方式。空間坪數是固定的,以前的做法需要跟業主討論,要犧牲個人的空間或犧牲公共空間。把私人空間做大,可能會有電視,我們現在的概念是把所有房間都變得小一點,可以睡覺、可
以起居、可以收納就好,把餘裕的空間放到公共空間,促進整個家人共享的空間。如此的確會讓個人私密空間變小。但可能會得到更多不一樣家的生活,或是共享的經驗。
以現代來看,餐桌反而變成比沙發還重要的家具,我們常在空間設計一個三米大長桌,我可能把部分工作帶回家,會陪大兒子一起念書,小兒子在餐桌上玩桌遊,老婆在做飯,這些事情都發生在餐桌上,以前可能吃個晚餐就離開,現在大家都有手機、很多資訊設備,有個大餐桌可以把所有人員的活動放在一起,呆呆在沙發上看電視,一看四五個小時,這樣的家庭生活我認為是比較不健康的。
小空間不一定放得下三米大長桌,必須犧牲主臥的電視牆或豪華的臥榻,或是需要縮小,來換得小空間裡比較大的家具,如果買到小空間每人都希望私密空間變大,這個空間好像宿舍一樣,每個人回到家就關到自己的房間,
通常第一次跟業主面談,我們會溝通用空間形式改變生活的理念,業主在房子做好前都會有點擔心,要做這麼大的改變,不是以前生活過的方式,是不是會沒辦法這樣活,像回家的業主,家庭生活變得跟原本不太一樣,卻是往好的方向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