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鵝設計行銷

制約下的美學新能量(一)下輯

 

本晴設計連浩延總監 X 瑋奕設計方信原總監 X 尚藝設計俞佳宏總監

奉行少物的夫妻 X 對地方情感濃厚的老先生 X 我家不要和別人一樣的業主

 

 

特別感謝本晴設計連浩延總監(以下簡稱為「」)、瑋奕設計方信原總監(以下簡稱為「」)、尚藝設計俞佳宏總監(以下簡稱為「」)接受設計白天鵝的聯訪,本次由設計白天鵝專案經理Rachel訪問編輯撰寫。

 

 

延伸閱讀:制約下的美學新能量(一)上輯

 

 

Rachel:您怎麼看待業主要同時求又符合美學?請以作品為例

 

《少物之屋》好好生活,就是要割捨離掉很多東西

我的公司沒有材料庫,因為設計不能只幫業主挑材料,而是希望能夠發想創造出新空間,若設計只剩選配,或只是選搭風格的話,有太多設計公司可以服務,不必非找我不可。

我不走市場路線,也不擅於討好業主,案子自然不多,久了之後也很難校正,不過卻也吸引到真正喜歡我設計的人,一些少數而另類的業主。

我有一個作品名為《少物之屋》,業主是一對夫妻,為了貫徹「少物」的思維,兩人每天都很認真的在「開會」,在「要」與「不要」之間都會加上一個「必」字,最後全室的窗簾、廚房、冰箱、冷氣都絕然捨去。

 

 

業主的廚房只有冷藏沒有冷凍,如果要吃牛排就會到餐館吃,家在19樓的位置也沒有空調,因為他們知道開窗讓風吹進來就夠了,他已經想清楚家的功能,不需要像機艙一樣,站起來手一碰什麼東西都有。攝影師去拍的時候嚇了一跳,因為是第一次拍到住宅案沒有空調,天花板整個很乾淨,因為業主了解極簡就是學習「什麼是夠了」,就算有再多不捨都必須狠心割捨,到最後維繫一個家的,只剩「不得不保留」的功能而已。

 

捨去身外之物,在家就能夠好好放鬆,專心休息。好生活的意義就是要好好生活。

 

 

《町仔腳》傾聽對方故事,把生活軌跡導入空間

我會分享《町仔腳》,業主是一位退休的老先生,是我覺得這一兩年來可以表達故事主軸性和空間的呈現的作品。他其實是我的粉絲,透過我的專輯大概了解我的作品和流程以及偏好。

 

點我看更多瑋奕設計

業主是一位在地人,對地方有很深厚的情感,這個建築很特別,客廳的折門打開可以看到陽明山,另一邊的門打開可以看到一顆六十幾年的原生樹,剛好是在四樓打開就可以看到這棵樹。

 

他跟我講他小時候的生活,那其實就是我爸的那個年紀。做客廳時我們拋棄了傢俱陳列的觀念,在旁邊擺上一些小椅子和飾品,這個就很像以前我小時候父親常常叫我去買花生、啤酒,回來的時就常看到他坐在那個騎樓下跟人聊天。這個是農業社會會產生的,那因為現在是工業社會,不太可能看到這個狀況。

 

 

這其實就是人的一個生活軌跡,要把這個東西導入案子裡,相對那個空間就有很多這樣的場景,包括畫面產生。這不是說去刻意做什麼,而是要怎麼把這個精神弄到裡面去,包括對舊東西有一種疼愛的感受,諸如此類的。

 

業主不講,設計師是沒辦法做出來的。所謂溝通在某個程度上來說,就是客戶內心的故事,只要故事願意講,你的作品就會有生命。一個精彩的故事就是我們溝通得非常好,他講的那個點我可以理解,是因為我們體驗過,所以我可以用一種不是那麼物質化的方式呈現他想要的,不是說你要用什麼東西變出來,而是能否將內心裡面希望能夠在空間呈現出來,就這樣子而已。

 

《逸仙》體驗型空間有和自然的接觸機會,回到純粹之中擁有真正的個性和生活態度

台灣住宅設計有很多雷同性,雖然漂亮但每個感受起來都是千篇一律,《逸仙》的客戶來找我時,希望不要做出像現在台灣普遍接近樣品屋的空間,要有真正的個性和生活態度的存在,簡單來說,要和台灣大部分的設計感覺不一樣。

我們了解業主想要的方向後,把它定位成一個體驗空間,所以沒有太固定的風格存在。用微建築的概念來呈現家裡的室內設計,我們結構感為主,在公共空間做出兩個L型框架,一個是鐵件格子狀從牆面延伸到天花板,另外一個L型在另外一邊用清水模從牆面延伸到天花板,這兩個L型大的架構產生空間的結構感。

 

 

L型鐵件格子狀牆面中間崁了透明玻璃磚,後方藏了燈光,可以改變顏色設定,能在不同節慶選擇不同空間氛圍,這是比較體驗式的空間,因為體驗是可以改變的,而不是單一空間氛圍。同時打破一般住宅用料規則,有些房間用空心磚做隔間,不用顏色披覆批土,直接呈現材質本身美感,原木木板不經過打磨直接呈現紋理,主臥房浴室是像在山林間岩洞泡澡的概念,牆面用粗曠的石頭,會有一種接近自然的體驗。

 

 

體驗型空間會有很多跟自然的接觸,跟最基礎的材料接觸,像這樣的體驗空間比現在很多用華麗過度裝飾材料更自然,也更環保,木材不需要經過二度三度加工,層層疊疊包裝起來,而是看到最單純的面的質感,也回到最純粹的狀態裡。

 

 

結語—給後輩設計師的建議

 

一,不要人云亦云。不要只隨著大環境的流行,做設計要有點guts,要敢往不確定的路去摸索,即便不是很安全、或一定成功的,可是不在年輕那幾年去試的話,一輩子的路都會是很平的。

二,要能夠夠聆聽業主,去設身處地著想。希望我們在思索一個空間時能夠穿上業主的衣服,就是要想像你是他,這聽起來沒什麼,但是真正能做到的人不多。

三,不要想靠它發財。設計業還是要有點使命感,我們能不能幫別人創造空間,而不是最後能帶出多少財富,好好做設計,能夠讓公司維持下去這樣就好了。

 

沒有耶,我覺得現在後輩設計師都很優秀、很棒。我現在常講設計師跟7-11一樣,隨便一踩都是設計師,有這麼多就代表他們在溝通上面應該都不錯吧。

我也有認識一些後輩設計師朋友,在聽他們講跟業主之間的相處模式覺得他們有自己邏輯思考的方向,我們反而也要跟他們學習一下,比如主動幫客人思考到我們不會思考到的細小範圍。

再來就是,他們也蠻懂客戶的心理的,現在常聽到網紅設計師,他們的溝通模式跟我們完全不一樣,倒是要聽聽看我們能夠去做什麼,那樣的模式真的是跳脫了我們的想法。

 

我覺得設計師要很清楚自己的風格定位,要用什麼樣的角度幫業主呈現未來二三十年後在裡面生活的樣貌。設計師要幫客戶構築未來夢想的藍圖,那這個藍圖會不會跟業主有連結、共鳴?有時候藍圖設太大,可能不會是業主期望可以達成的目標,有沒有辦法在業主可以的框架內,又讓他有一個更好的驚喜體驗,我覺得這是前期溝通上很重要的一點。

再來,每一個空間會有不同業主、不同基地條件、不同建築條件,每個空間、量體會有獨特定位,這樣的定位是不是有辦法用它大優點去符合業主個性特徵,做成一個好的串聯,等於是用獨一無二的角度設計出一套房子來屬於我們服務的業主,而不是像穿制服,任何業主可以通用。

 

瑋奕設計

方信原 設計師

看更多文章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