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約下的美學新能量(一)上輯
本晴設計連浩延總監 X 瑋奕設計方信原總監 X 尚藝設計俞佳宏總監
減法設計 X 聆聽,把生活導入空間 X 風格在純粹內斂中體現
特別感謝本晴設計連浩延總監(以下簡稱為「連」)、瑋奕設計方信原總監(以下簡稱為「方」)、尚藝設計俞佳宏總監(以下簡稱為「俞」)接受設計白天鵝的聯訪,本文由設計白天鵝專案經理Rachel訪問編輯撰寫。
台灣設計師作品相當受制於業主的需求或美學要求,不太敢講出自己的主張。或者說,不太敢放膽做自己所認為的美學,我覺得這個問題有點嚴重。——胡碩峰
Rachel:在您的學習歷程中受到哪些文化、作品、風格啟發?給您的設計帶來怎樣的影響?
連—浸於倫敦豐厚的建築能量中開拓視野,用對的材料解決對的設計
真正啟蒙我的是在倫敦AA建築聯盟讀書的時候,大約是九零年初期,剛好遇上東歐共產政權瓦解的後幾年。
在AA的學校中英國人只佔百分之十,同儕中因而遇到許多東歐過來的知識份子,發現身處社會主義下的知識份子學問都相對扎實深厚,思考清徹,他們的年紀都大我們不少,一起討論設計時,突然之間你的整個視野、哲學觀都會拉得很開,能在最年輕的時候接觸到最豐厚的建築學養,而且幾乎是被最巨大的能量推著走,我真覺得那種幸運是無法在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地方找到的。
AA也是西方最具實驗性的建築學校,邏輯訓練精準,尋找最對的材料來解決設計。以前在台灣讀建築時,大家的模型都是灰紙版黏的,也就是假的,但到了英國後開始用混凝土做設計,學習到要發揮水泥的特性,就必須大量嘗試這類灌注材料的摸索和實驗,這也讓我從一九九七年開業起所做的空間案子,最傾心努力的還是清水混凝土。
方—在西方美學形體中感受東方精神意境,設計是感受生活的多層次堆疊
我在國內受的教育大概都是西方美學,理論比較多一點。西方美學在形體方面對我們影響很大,但慢慢在做一些設計作品時,就會受到東方精神這種意境的因素啟發。比如wabi sabi侘寂元素,它是否真的是主流,我自己也搞不太清楚,這個很主觀。比如Axel Vervoordt,最近滿火紅的一個收藏家是個古董商,他本身有做室內設計,最近作品就標榜wabi sabi侘寂元素,屬於比較簡約的。通常這些設計師的作品,在某程度形體說是西方美學,但Axel Vervoordt作品的精神就有東方文化的意涵在裡面,我的作品受到的啟發大概就是這些吧。
其他影響是比較多層次的。我自己喜歡旅遊,旅遊的地方就可會能影響我做設計的啟發,比如去土耳其、以色列、約旦,看到這些物件、建築、人文,都會影響到我的設計。
我覺得設計是由很多東西堆疊出來的,其實不需要去刻意探討,如果能夠用心去體驗生活就會明白各種道理,接著再延伸到作品裡面去。這沒有一個制定性,也是我覺得是設計好玩的地方。
俞—感受日本文化中純粹與內斂帶來的寧靜,重新思考家的定義
我感受的設計應該要從心靈層面去談,比如日本文化中的純粹跟乾淨,衍伸出具有禪味的空間,我覺得那樣的感受是非常直接強烈的,卻是用一種比較內斂的方式表現。我常會觀察為什麼乾淨的空間可以讓我們輕易卸下壓力和繁雜的心情,能夠寧靜下來去享受空間帶給我們的平靜。
後來我們的作品也有很多這種純粹性的東西出來,不是說顏色單一,或是白色空間一路做到底,而是有沒有辦法讓材質與材質的連結更簡單,可以相互得到共鳴,就像許多宗教理念中的殿堂式空間,都存有著洗滌心靈和轉換精神的概念
另一個要探討的是家的定義。家應該是有歸屬感的,是屬於一個自由、放鬆的專屬空間,用這樣的感受再把風格呈現在作品上,像我們這幾年的作品一直都是在做這樣風格呼應的事情。
Rachel:您覺得設計師是服務業還是創作者?又要怎麼和業主溝通想法?
連—設計是要在服務中創造美學,透過設計深思並面對業主的過往與未來
設計是要讓人住進去的,會有安全、衛生、構造、預算上的問題,有很多實務要去解決,但到了最後你得做出美,沒有一個設計不是服務業,只是要如何「從服務中創造美學」。
服務除了滿足機能,最重要的就是做出業主沒有說出來的部分,幫他們把夢做出來,把多餘的地方斷捨離,這樣的未來才有驚喜。我大都和業主反覆在做一個溝通,就是希望藉由做設計的機會認清自己的生命並非想像般的複雜,也才好騰出更多空間,容納未來的生活。
我覺得要瀟灑一點去看設計,因緣際會,業主和設計師共業在一起,彼此若能誠心誠意的相互信任,一起冒險,才有可能突破條件限制,最後呈現出美好的空間果實,這一切造福的,終究還是業主。
方—在服務中進行創作,重要的是如何在範疇中創造出驚豔
設計這個行業應該是服務業。在服務的過程中,要怎麼去創作就很重要,你不可能去做一道菜,卻沒有一個範圍,我覺得客戶就是制約某程度的範圍,然後你要怎麼在裡面把優點發展出來。
那溝通其實是一件平行的事情,可說是一個問題,也可以不是一個問題,如果客人提出一些你覺得不對的,就要應該要想方法去溝通,告訴業主這在邏輯上可能不是很正確。我想胡老師說的敢不敢放膽去做自己的美學,不是漫無目標在做,而是你要怎麼分析判斷,然後告訴業主我在這方面的評估,是不是能做這樣的接受。
我公司的案子其實很小眾,對外不常做行銷,很多同業會覺得我們很神祕,不常曝光,但每每作品丟出來,都令人耳目一新。客戶找我們時已經認同我們的風格、走向,所以溝通不是太大的困難點,反而溝通重點會擺在,我要怎麼在範疇裡創造出令人驚豔的案件。
俞—創作是設計的主要精神,服務是中間過程,精神跟過程兩者相輔相成也缺一不可
設計師一定是一個創造者,如果不是創造者,就只會像工匠一樣做出大家通用的商品,沒有任何標的性和風格差異。
我覺得創作是設計師非常核心的定位,創作是設計的主要精神,服務則是中間的過程,精神跟過程兩者相輔相成也是缺一不可。如果純粹只做創作者,就會變成藝術家,只把自己的東西做好,喜歡的人就會欣賞他的作品,但我們做設計的有特定客戶,會為這個客戶去量身訂做,我覺得這兩個環節需要共同存在,才是設計師真正的意義。
Rachel:就您的觀察,現在設計師和業主產生了什麼變化?
連—設計要懂得拿捏,把業主心裡說不出、想不到的夢都找出來
一般來說,太藝術家傾向的設計師通常自我風格都很濃烈,有時很難完整回應業主的需求,因為太想要表現自我而把業主變成自己的風格。數位的時代,形式的繪製和實現都不是太困難,因為表現不難,困難的反而是如何去控制拿捏。船過水無痕,永遠是我心中設計的最高境界。
完整聆聽業主,並不是說設計師就得像秘書一樣,全都唯諾的照辦,如此久了可能就懶得思考,會覺得既然找到安全的模式又何必去挑戰呢?設計還是應該要深入條件,把業主心裡說不出、想不到的夢都找出來,發酵成未來的空間。
方—設計服務沒有自我主見評估業主適合與否,那就失去了自己的重要性
在學習過程中,前一輩的設計師是比較強勢的,可能因爲這個行業在國內還不是那麼興盛,慢慢在做的過程中會碰到一些溝通上的問題,通常是一個拉扯。
那現在的設計師來說,比較是順業主的心意。在溝通的過程中,或許會造成案子的完整性不高,以理論性的東西看待它是拼湊式的,在這個設計服務沒有一個太大的自我主見,業主要什麼就給什麼,也沒有仔細評估業主適不適合,那某個程度就說設計師的重要性就不見了,不夠專業了,那也是現在很多作品看起來大同小異的原因。
設計師是服務業還是創作者呢,那應該是要把它平衡的很好,我覺得才是一個不錯的設計師。
俞—在業主與設計師都有共鳴的情況下,才會是溝通的開端
設計師需要一定主導的定位,畢竟設計師是有專業涵養,然後慢慢有個人特色,才可以創作出符合設計師精神的作品。當然這個定位的前提是在跟業主做了溝通,瞭解業主本身的生活態度、背景,以及對於家未來的想像和期望。
現在的業主也在觀察設計師,兩方都有共鳴的情況下,就會是溝通的開端。共鳴的前提是設計師的風格與格言都表現在作品之中,以前的設計師會需要用很多話術、專業詞彙來傳達設計的精神和內涵,但現在溝的通方式更多是讓作品本身自己會說話,客戶本身也已經取得一定的共鳴,達到一定的默契後產生的溝通,這跟之前的溝通有點不太一樣。